你的位置 >> 装修流程知识 >> 定装修设计方案 >> 文章正文
国有涂料企业已经风光不再 该如何迈出新步伐
作者: 佚名 发布日期: 2012/7/23 11:28:00 浏览次数: 777

  对曾经的全部国有涂料企业,现在使用“国有”一字,肯定已经不确切了,但他们是一个企业群体,当时是清一色的“国”字号,而且在行业内遥遥领先。对这种称谓和对比,是想从另外一个角度对行业、对企业的管理和发展进行探索。

  1990年是国有涂料企业独霸天下和较为得意的时期,他们是当时中国涂料的绝对代表力量。然而,短短15年间,他们或改制,或消失,或发展,或经历波折,在2005年的统计中,部分企业已经风光不再,或改头换面,有的甚至难觅踪影。

  之所以选择1990年作为对比基年,是因为1990年虽然不是国有涂料企业最辉煌的时期,却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时期。仔细分析一下这些企业当时的情况以及以后的变化,我们就可以发现如下几点:

  1.行业协会组建不久,加之政府影响力,行业管理较为传统,相应也有比较完整的数据;2.国有涂料企业独霸天下,其间也是这些企业大规模引进和重新调整布局的时期;3.处于外国公司试探性进入的初期,乡镇(私营)涂料企业还没有大规模兴起,涂料企业格局正在酝酿和开始新的变化,“三分天下”基本由此开始和逐渐形成;4.涂料市场逐渐繁荣并已经开始发生新的变化;5.主要企业领导人开始人事调整和变化,并且比较集中,深刻影响到其后这些企业的发展。

  从所能收集到的1990年的行业内的13家重点涂料企业和部分有特色的老国有企业的产量资料,与2005年进行简单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老国有企业几乎无一例外地出现了下滑,即使和自己的历史水平相对比也是如此。

  如今,不考虑企业合资、分立等因素,能继续排名(销售收入)前20位的仅有上海涂料、广州珠江和湖南湘江了,其他企业排名已经明显靠后。

  1990年~2005年,也就是短短15年时间,中国的涂料统计产量已经从84.6万吨发展到382.57万吨,产量增长了近5倍,加之其他各方面的进步,有目共睹和无可否认的是涂料业本身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而重点企业的产量比重却在明显下降。从不进即是退的角度,这些重点企业几乎没有发展,甚至连自己的最好水平也没有保持住,出现了倒退。这当然不包括个别表现突出的企业,如湘江涂料。

  15年间,发生在行业内这些老国有企业里比较引人注目的一些事件及其对行业的影响仍然需要提及,虽然有些并不很令人愉快。

  哈尔滨斑马商标事件2002年,哈尔滨油漆厂的“斑马”注册商标因抵偿1121万元债务,转让给黑龙江省三江食品公司,委托齐齐哈尔北方实际生产。哈尔滨油漆厂启用“哈漆”商标,同时致力于“多元化”经营,靠地段优势开办起哈漆建材综合商城,据称“日子过得还不错”。

  这一事件成为国内首例诉前保全商标案,更是涉及到供货商关系、无形资产(商标)继承与处理、老企业原有资产(土地)的利用、企业的(涂料业务面临困境时如何)再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就涂料业而言,企业和品牌的这种互相割裂,对一个持续发展的企业或品牌肯定不利。

  西北化工独董事件由曾经的行业冠军企业、西北油漆厂改制上市的西北化工,因多元化经营、资金安排等,涂料业务出现过下滑,激起流通股东等的不满,最后导致了西北化工管理层的调整,并被中国证监会公开批评。

  这是中国首例因为独立董事违规而被处理的上市公司。这一事件对企业的经营思想、经营方向、风险评价与内部控制、决策及管理者的组成及诚信忠实履职等提出拷问,特别是在老企业体制变革的特定时期,即使最完善的现代企业组织形式,也包括对上市公司严格监管的种种制度设计,也未必能保证得了企业的规范运作。5家发行股票的原始涂料上市企业,均出自国有涂料企业,但所经历的发展道路和结果却不尽相同。

  郑州双塔收购事件虽然说,得中原者得天下,但坐拥中原者却未必能自保。郑州双塔有能力完成新厂迁建却难以继续有效经营。15年前的行业重点企业,被当时没有划为重点企业,但却一直发展很好的另一个骨干涂料企业——湖南湘江所收购,成为2005年国内涂料行业最大的并购案。

  并购是行业发展的必然,尤其是对比较散乱和面对各种新挑战的涂料业。这一事件的背后,是湘江涂料的体制创新和在涂料业中持续稳健的经营,是管理差异导致的企业结局的差异,是老国有涂料企业寻求突破和发展的新尝试。

  15年间,涂料业本身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使这块奶酪越做越大,既吸引了大批外国公司纷纷进入,使中国涂料业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中,也吸引了大量的国内民间私人资本,促使私营涂料企业大量兴起,并获得大的发展。但传统国有涂料企业,甚至包括改制后的一些企业,没有紧跟上涂料业发展的步伐和潮流,眼看着涂料大奶酪中自己能切到的那一块没有同步增大,反而越做越小。

  业内常说的涂料“三分天下”多指现实格局。如果从历史和竞争的角度,应该是两分天下,是外国公司和私营涂料企业从这些昔日的国有涂料企业手中瓜分了一部分市场。

  外国公司和私营涂料企业靠什么把国有涂料企业推下了领导地位呢?简单地概括,笔者认为最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不断细分市场,进入新领域,关注和创造新市场;2.突破区域束缚,面向全国市场;3.产品创新和更加贴近市场;(中国涂料在线编辑)4.新模式营销,运作方式更加市场化;5.主要依靠国有企业配备和提供的人才;6.以与国有企业的技术合作为试探和前导,逐步深入。

  当然实际的原因远远不止这些,这些企业的发展与国有企业所处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外国涂料品牌(资本)大举进入,在中国这个已经达到382.57万吨统计产量,并成为世界第二大涂料生产者的国度里,按2005年公开的和所能获得的资料粗略统计,一些外来品牌单个企业的销售收入已经超过10亿元,同一品牌的销售更是以数十亿元计。一个在行业内更流行的说法是,世界排名前10位的国际涂料公司已经全部进入中国,阿克苏·诺贝尔在世界涂料业的地位首屈一指,虽然不是最早进入中国的,但收获应该是最大的,紧锣密鼓的扩张步伐,印证了其要做中国最大涂料供货商的宣言。

  中国既是一个大市场,同时也将逐渐演变为一个生产基地,这从2005年的涂料出口数据中可以发现一些蛛丝马迹,毕竟涂料是要消耗一定的石油资源的,而且要面对环境要求。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5年度全国涂料工业效益十佳企业中,惟一的中国企业是非国有的广东华润涂料有限公司,如今,华润涂料已经被美国威士伯公司收购,变成了外国的企业。由此,中国涂料业的主体利润均被外国资本所获得,而曾经作为行业绝对领导地位的国有涂料企业,包括民营涂料企业,尽管数量居多,但盈利能力远不及外国资本企业,在市场和收益上整体已经处于被动。

  这也就是说,涂料业不仅有不断发展的市场,而且也有丰厚的利润,只不过是落在了国家资本和民族资本之外,外国资本是涂料市场发展的最大收益者。中国的涂料业会不会步其他行业的后尘,成为许多被外国资本或品牌所控制甚至垄断市场的新行业之一?如果真是这样,这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到底会有多大?谁来评估?谁又会采取相应的措施?人们不禁对民族涂料产业的前景充满担忧,对华润涂料被收购事件的关注和讨论就是明证。

  其实,上海涂料、长江涂料等仍然是国有涂料企业,这并没有阻碍他们的发展。从国有老涂料企业发展到今天的湘江涂料,一样也显得生机盎然。进入涂料领域的新面孔,典型的如中远集团,设有专门的涂料事业部,按中远的公开资料,其在关西、佐敦、上海汇丽等企业均占有股份,在涂料行业的投资已达数亿元人民币,涂料生产企业超过15家,年产量超过7万吨,销售额已突破10亿元,事实上已经成为国内较为具有实力的国字号企业,成为最大的国有涂料资本拥有者。中远是靠自身的资本和市场,主要通过或者说是嫁接国外品牌而进入涂料领域并不断发展的。

  对比2005年的销售数据,还可以发现,销售收入在1亿元规模上下的企业(传统国有企业多集中于此),与2亿元以上企业相比,以明显高的成本、较低的各项费用,承担了更大多数企业、更分散、也更具有挑战的涂料供给,但却获益较少,相对外国涂料公司集中产品、集中客户、大额接单等做法,真是“出力不讨好”,但就是这最后的市场,也逐渐被外国公司所关注。

  看到问题只是开始,解决才是根本和关键,其间的各种讨论已经不胜列举,自不必多说。因为,按照国家的产业目录,涂料业已经明确列为和属于竞争性行业,对多种经济成分的参与在政策层面上是鼓励和支持的,即使是国有企业,也没有任何不尝试和实施创新的理由。

  笔者认为,国有老涂料企业要实现发展和跨越,首要的是要超越自己,从传统中解放出来,从历史中清醒过来,发现和找回自己的优势与自信,把自己的客户和市场资源运用好,把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经营的心态和思路调整好,无论是坚持或改变原来的企业属性,以何种具体的方式运作,在企业长期积累的基础之上,在市场日渐成熟和销售逐渐理性的情况下,恢复、发展就不会只是梦想。